共 44 条
从大湄公河机制到澜湄合作:中南半岛上的国际制度竞争
被引:31
作者:
罗仪馥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澜湄合作;
国际制度竞争;
现实制度主义;
公共需求;
中日关系;
D O I:
10.13569/j.cnki.far.2018.06.119
中图分类号:
D815 [国际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南半岛一度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但在经过激烈的制度竞争之后,最终能够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和澜湄合作机制(LMC)等少数制度安排。这两个机制在成员构成、制度功能和运作方式上的共同点决定了二者存在客观的竞争关系。它们在主导力量及其投入力度、制度化水平、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制度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GMS的发展停滞甚至有所后退,而LMC的影响力则迅速扩大的竞争现状。基于现实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GMS和LMC各自的主导国——日本和中国在中南半岛实力地位的相对变化,部分解释了两种机制当前竞争现状的成因。本文进而将制度参与国的选择纳入分析框架,强调中南半岛五国的公共需求在两大机制下是否得到满足,也对二者竞争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从中日两国的战略定位与中南半岛五国的态度来看,GMS与LMC的竞争还将相持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间合作无法实现。对此,中国一方面应在保障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密切关注与对接中南半岛国家的需求,确保LMC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两个机制的交流,寻求合作的切入点,实现GMS与LMC的良性竞争与制度相容。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56
页数:3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