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高亚军
李云
李生秀
强秦
曹卫贤
刘文国
张建昌
党占平
刘金海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小麦种植密度; 残留硝态氮; 旱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 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但夏季休闲期间容易下迁至作物无法吸收的土壤深度。与常规无覆盖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显著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这与地膜覆盖导致有机氮矿化增加有关;秸秆覆盖对作物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均没有明显影响。施氮量低于120 kg/hm2时,各种栽培模式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小,只有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处理在土壤表层有少量硝态氮累积;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土壤60120 cm深度都有明显累积峰,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土壤残留硝态氮则在60 cm以上土层累积较多。小麦种植密度也影响了各种栽培模式土壤硝态氮及其分布特点。垄沟种植条件下,从土壤表层到200 cm的深层,垄上土壤残留硝态氮均显著高于沟内土壤;上层差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差异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这种差异显著增大;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则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吸氮量和土壤中残留硝态氮量均显著提高;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占施氮量的0.3%44.6%。垄沟种植模式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最多,地膜覆盖处理次之,垄沟种植处理垄上土壤增加量远远高于沟内土壤。施氮量提高1倍,增加的残留硝态氮量平均提高了3倍多。提高小麦种植密度,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平均减小13.2 kg/hm2。由于种植密度增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因此硝态氮残留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秸秆覆盖模式80140 cm土层降低显著;地膜覆盖条件下高密与低密残留硝态氮的差异主要在深层;垄沟模式中,低密度种植硝态氮残留量在整个土壤剖面都高于高密度处理;而无覆盖条件下,残留硝态氮则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半干旱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可忽视的土壤氮库—土壤剖面中累积的硝态氮
    李世清
    王瑞军
    李紫燕
    李凤民
    邵明安
    李生秀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04) : 1 - 13
  • [2] 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
    赵琳
    李世清
    李生秀
    张兴昌
    吕丽红
    邵明安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04) : 14 - 20
  • [3] 施氮时期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及氮盈亏的影响
    王启现
    王璞
    申丽霞
    王秀玲
    张红芳
    翟志席
    [J]. 生态学报, 2004, (08) : 1582 - 1588
  • [4] 缺水与补水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残留氮的影响
    王朝辉
    王兵
    李生秀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8) : 1339 - 1343
  • [5]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党廷辉
    郝明德
    郭胜利
    蔡贵信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1) : 1901 - 1905
  • [6] 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无机氮积累与迁移机理
    吴金水
    郭胜利
    党廷辉
    [J]. 生态学报, 2003, (10) : 2040 - 2042+2041
  • [7]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李晓欣
    胡春胜
    程一松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3) : 38 - 42
  • [8] 渭北地膜覆盖小麦最佳种植模式及微生境效应研究
    张正茂
    王虎全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3) : 55 - 60
  • [9] 旱地小麦施氮和地膜栽培的氮素效应与淋溶
    党廷辉
    郝明德
    郭胜利
    蔡贵信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8) : 1433 - 1437
  • [10] 旱地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原因初探
    樊军
    郝明德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3) : 263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