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被引:19
作者
曾光明
刘云国
袁兴中
李彩亭
杨朝晖
张盼月
机构
[1]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理工文; 教学与科研; 与国际接轨; 创新型人才;
D O I
10.16791/j.cnki.sjg.2007.03.003
中图分类号
X-4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普及];
学科分类号
08 ; 0830 ;
摘要
该文主要从理工文、教学和科研、国内和国际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了理工文融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的3个主要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0+18 +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杨朝晖 ;
曾光明 ;
刘云国 ;
杨霞 .
大学教育科学, 2004, (03) :45-47
[2]   21世纪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J].
刘云国 ;
曾光明 ;
李忠武 ;
杨霞 ;
方燕红 .
高等理科教育, 2003, (S1) :15-17
[3]   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 [J].
曾光明 ;
卓利 ;
刘云国 ;
杨霞 ;
方燕红 .
高等理科教育, 2003, (05) :125-128
[4]   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几点思考 [J].
王耀中 .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0) :36-38
[5]   优化创新教育环境 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J].
曾光明 ;
卓利 ;
刘云国 ;
杨霞 ;
方燕红 .
高等理科教育, 2003, (02) :116-119
[6]   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J].
周梦君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1) :52-54
[7]   克服障碍 营造创新自我环境 [J].
曾光明 ;
卓利  ;
高瞻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Z1) :64-65
[8]   发展学科特色 打造学校品牌 [J].
刘克利 ;
王柯敏 .
中国高等教育, 2002, (Z1) :29-30
[9]   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J].
刘克利 ;
谢再根 .
江苏高教, 2002, (01) :19-21
[10]   论高校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构建 [J].
刘克利 .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 2001, (04)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