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桑沟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养殖容量影响的研究——观测与模型
被引:14
作者:
魏皓
[1
,2
]
赵亮
[2
]
原野
[2
,3
]
史洁
[2
,4
]
樊星
[2
,5
]
刘志宇
[2
,6
]
王鲁宁
[2
]
袁承仪
[2
]
王玉衡
[2
]
魏莱
[2
,7
]
机构:
[1]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3]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4]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6]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7]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养殖容量;
水动力影响;
精细过程观测;
双阻力边界层;
物理-生物耦合的养殖生态模型;
桑沟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8.3 [贝类养殖];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主要介绍了从动力学研究桑沟湾养殖容量的主要思路、方法及结果。研究以精细过程观测为基础,以数值模型为手段,从物理海洋学角度考察养殖海区水动力特征,研究水动力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对颗粒态/溶解态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对养殖生物量的影响,探寻不同养殖模式效果的技术路线;介绍了两个航次设计方案与目的。通过观测发现养殖对水动力垂直结构有很大影响,底层流速最大并滞后表层,发现弱动力条件下海底颗粒物和营养盐无法进入水体上层的事实。据此提出双边界层动力模型,建立一维数值模型进行机制探讨,将养殖阻力三维化建立水动力数值模型,定量给出养殖对水动力和水交换的阻碍;以此驱动三维养殖生态模型,充分考虑养殖对水动力的影响、水动力对生源要素的输运。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物理-生物过程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和实验表明,贝藻兼养多元养殖是健康、高效养殖的有利措施;桑沟湾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它的养殖容量,养殖品种分布不变,减少养殖密度至目前的0.9倍会略微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湾口海带养殖密度,会大幅度提高贝藻兼养区的营养盐总量和养殖生物产量,从海带与贝类经济价值对比会有更高的效益。人为提高水动力混合或许是解决湾内营养盐缺乏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1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