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与华北-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被引:50
作者
李曙光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冷却史; 折返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古地磁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始于三叠纪初 ,止于晚侏罗世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大别山北部中—上侏罗统砾岩层中榴辉岩砾石的发现表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于三叠纪初 ,并在中—晚侏罗世出露于地表。因此 ,超高压变质岩是在陆陆碰撞过程中完成它的折返出露过程。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历史与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大陆的碰撞过程。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θ t冷却曲线显示超高压变质岩从 80 0℃到 3 0 0℃经历了三个阶段 :( 2 2 6± 3 )~ ( 2 1 9± 7)Ma期间从80 0℃到 5 0 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 ,1 80~ 1 70Ma期间从 4 5 0℃到 3 0 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 )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θ t曲线已被近年来的若干年代学数据所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的两次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两次快速抬升过程。在东秦岭及苏鲁地体东端发育的同碰撞花岗岩U Pb年龄值为 2 2 5~ 2 0 5Ma,与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冷却时代吻合。这种时代耦合关系表明俯冲板片断离可能是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抬升和冷却的重要机制。大别山Pb同位素填图揭示出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反射成因Pb特征 ,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 ;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Pb特征 ,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这表明在俯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赵宗举
    李大成
    朱琰
    周进高
    冯加良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 8 - 13+15
  • [2]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张宏飞
    高山
    张本仁
    钟增球
    贾望鲁
    王林森
    [J]. 地球化学, 2001, (04) : 395 - 401
  • [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面理化榴辉岩中变形石榴石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徐树桐
    刘贻灿
    苏文
    吴维平
    江来利
    王汝成
    [J]. 岩石学报, 1999, (03) : 321 - 337
  • [4] 大别山辉石岩-辉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附视频
    李曙光
    洪吉安
    李惠民
    江来利
    [J].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 351 - 352+354
  • [5]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a crustal detachment model for the suturing in the region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2 Li Z X. Geology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