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参与式传播在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基于河南省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的案例研究
被引:13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素侠
[
1
,
2
]
机构
:
[1]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14年
/ 21卷
/ 04期
关键词
:
参与式传播;
留守儿童;
媒介素养教育;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206-4 [];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
050302 ;
04 ;
0401 ;
摘要
:
作为发展传播学的一种工作方法,参与式传播所发展的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工作模式,为唤醒弱势者的自我意识,帮助弱势者发出声音、发展自我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本文以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省的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作为研究案例,将参与式传播的工作方法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之中,考察了参与式传播在帮助留守儿童重获自尊与自信、增强自身行动能力方面的赋权意义,并对赋权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8+127 +1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的视角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素侠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
(04)
:125
-130
[2]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素侠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5
(02)
:157
-160
[3]
诠释幸福:留守儿童的电视观看——以广东揭阳桂东乡留守儿童为例
[J].
李艳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李艳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旋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1)
:70
-78+111
[4]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范方
;
桑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邵阳学院教育科学系
桑标
.
心理科学,
2005,
(04)
:855
-858
[5]
媒介素养[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陆晔, 2010
[6]
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
Hobbs, 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Babson Coll, Babson Pk, MA 02157 USA
Babson Coll, Babson Pk, MA 02157 USA
Hobbs, R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8,
48
(01)
:16
-32
←
1
→
共 6 条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的视角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素侠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
(04)
:125
-130
[2]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素侠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5
(02)
:157
-160
[3]
诠释幸福:留守儿童的电视观看——以广东揭阳桂东乡留守儿童为例
[J].
李艳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李艳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旋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1)
:70
-78+111
[4]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范方
;
桑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邵阳学院教育科学系
桑标
.
心理科学,
2005,
(04)
:855
-858
[5]
媒介素养[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陆晔, 2010
[6]
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
[J].
Hobbs, 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Babson Coll, Babson Pk, MA 02157 USA
Babson Coll, Babson Pk, MA 02157 USA
Hobbs, R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8,
48
(01)
:16
-3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