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名损害的侵权法证成与类型构造——以域外经验为借鉴

被引:4
作者
刘超
机构
[1] 华侨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环境污名损害; 污染逃逸; 侵权责任法; 环境保护法;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5.11.010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剩余污染"导致的私益损害未能充分得到法律表达是我国当前环境司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于当前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制的环境污染损害具有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等特征,环境污名损害是一种流变的、不确定的社会建构的损害,对其予以重视与规制能够因应环境污染致害特殊机理,契合损害赔偿完全补偿原则,实现捕获逃逸污染的效果。环境污名损害可以划分为邻近污染损害与修复污染财产的环境污名损害两种类型,在未来的法理解析与司法解释中,应当借用既有的制度资源,在法律实践中重视、承认与规制这种新型环境损害。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10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美国环境法[M]. 法律出版社 , 珀西瓦尔, 2014
[12]  
损害赔偿法的未来[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瓦格纳, 2012
[13]  
风险规制与行政法[M]. 法律出版社 , 金自宁, 2012
[14]  
侵权责任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民安, 2010
[15]  
侵权责任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10
[16]  
侵权责任法[M]. 法律出版社 , 杨立新, 2010
[17]  
污名[M]. 商务印书馆 , (美) 戈夫曼, 2009
[18]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张新宝, 2007
[19]  
环境法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汪劲著, 2006
[20]  
纯经济上损失赔偿制度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李昊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