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

被引:22
作者
陈胜前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关键词
适应变迁; 适应辐射; 旧石器晚期革命; 细石叶工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1 [各代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522 / 53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 [J].
陈胜前 .
人类学学报, 2006, (01) :42-55
[2]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J].
吉笃学 ;
陈发虎 ;
RLBettinger ;
RGElston ;
耿志强 ;
LBarton ;
王辉 ;
安成邦 ;
张东菊 .
人类学学报, 2005, (04) :270-282
[3]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J].
王社江 ;
张小兵 ;
沈辰 ;
胡松梅 ;
张学峰 .
人类学学报, 2004, (02) :93-110
[4]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J].
张松林 ;
刘彦锋 .
人类学学报, 2003, (01) :1-17
[5]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J].
高星 ;
李进增 ;
D.B.Madsen ;
P.J.Brantingham ;
R.G.Elston ;
R.L.Bettinger .
人类学学报, 2002, (03) :211-218
[6]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S14地点 [J].
石金鸣 ;
宋艳花 ;
阎雅枚 .
考古, 2002, (04) :15-28+97+2
[7]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J].
李超荣 ;
郁金城 ;
冯兴无 .
考古, 2000, (09) :1-8+100
[8]   关于“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探讨 [J].
高星 .
人类学学报, 1999, (01) :3-17
[9]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J].
董光荣 ;
苏志珠 ;
靳鹤龄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17) :1869-1872
[10]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 [J].
原思训 ;
赵朝洪 ;
朱晓东 ;
阎金铸 ;
阎雅枚 .
考古, 1998, (06)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