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吉笃学 [1 ]
陈发虎 [1 ]
RLBettinger [2 ]
RGElston [3 ]
耿志强 [4 ]
LBarton [2 ]
王辉 [5 ]
安成邦 [1 ]
张东菊 [1 ]
机构
[1] 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Davis,CA,USA
[3]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Nevada-Reno,Silver City,NV,USA
[4]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5] 甘肃省文物研究所
关键词
彭阳; 末次盛冰期; 环境变化; 细石器;
D O 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05.04.002
中图分类号
K871.11 [旧石器时代];
学科分类号
060102 ;
摘要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0 / 28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   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J].
高星 ;
裴树文 ;
王惠民 ;
钟侃 .
人类学学报, 2004, (04) :307-325
[3]   丁村77:01地点和下川遗址细石器制品的类型初探 [J].
张晓凌 .
文物春秋, 2003, (01) :1-11
[4]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 施雅风,于革.第四纪研究. 2003(01)
[5]   40~30ka B.P.中国西北地区暖湿气候的地质记录及成因探讨 [J].
杨保 ;
施雅风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60-68
[6]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J].
高星 ;
李进增 ;
D.B.Madsen ;
P.J.Brantingham ;
R.G.Elston ;
R.L.Bettinger .
人类学学报, 2002, (03) :211-218
[7]   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 [J].
夏正楷 ;
陈戈 ;
郑公望 ;
陈福友 ;
韩军青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4) :1204-1208
[8]   中国中全新世(6kaBP)和末次盛冰期(18kaBP)生物群区的重建 [J].
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小组 .
植物学报, 2000, (11) :1201-1209
[9]   下川文化的生态特点与粟作农业的起源 [J].
石兴邦 .
考古与文物, 2000, (04) :17-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