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排放细微/超细颗粒物消光特性的Mie理论研究

被引:6
作者
朱春 [1 ,2 ]
张旭 [2 ]
机构
[1]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
细微/超细颗粒物; 颗粒物密度; 复折射系数; 无量纲光散射率; 无量纲光吸收率; 无量纲消光率;
D O I
10.13198/j.res.2011.06.17.zhuch.00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机动车等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离散系统的消光特性主要取决于颗粒群的物理化学组分和粒径分布特征.利用内部混合模型,确定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密度和光学复折射系数(m),通过Mie理论模型研究不同粒径下单体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从而研究机动车排放的nm/μm级粒径下细微/超细颗粒物的无量纲光散射率(Qscat)、无量纲光吸收率(Qabs)以及无量纲消光率(Qext).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轻型柴油车(LDV)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差异较大,而重型柴油车(HDV)则没有显著差别.相关性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EC组分所占比例与复折射系数的实部(n)和虚部(k)均有极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5 6和0.993 8.通过Mie理论计算4种复折射系数下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Qscat,Qabs和Qext随粒径的变化特征发现,粒径为400~600 nm范围的单体颗粒物消光作用最大.当颗粒物粒径>1μm时,Qscat,Qabs和Qext逐渐稳定为常数1.2,1.0和2.2,此时消光率与复折射系数无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01 / 60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公路隧道能见度理论分析 [J].
朱春 ;
张旭 ;
Marawska L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 (02) :306-312
[2]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3]   北京市夏季大气消光系数的来源分析 [J].
刘新民 ;
邵敏 .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2) :185-189
[4]   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10年回顾 [J].
阚海东 ;
陈秉衡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01) :60-62
[5]   我国城市地区机动车污染现状与趋势 [J].
谢绍东 ;
张远航 ;
唐孝炎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4) :22-25+38
[6]  
Particulate emissions from on-road vehicles in the Kaisermühlen-tunnel (Vienna, Austria)[J] . Christian Laschober,Andreas Limbeck,Josef Rendl,Hans Puxbaum.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