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熔断义务与归责——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为重心的展开

被引:4
作者
马永强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服务提供者; 积极义务; 消极义务; 规制理性;
D O I
10.14060/j.issn.2095-7939.2020.01.010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学界常用中立帮助行为理论来理解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归责。其中,核心争议在于此类行为是否具有客观不法。经过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的检视,可以发现,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客观不法的理解,必须从规范层面的刑法义务角度出发,才能得到透彻的教义学阐释。探寻立法背后的刑事政策考量,并考虑网络空间和网络犯罪的特殊属性,可以得出立法者企图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置"熔断义务"。从本罪的正犯性标准出发,必须违反消极义务,或满足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置性要求,才能成立本罪。无法满足正犯标准的行为,只能作为特定网络犯罪行为的帮助犯,根据共犯原理及中立帮助行为的原理予以认定。上述教义学角度的限缩,不仅具有刑事政策依据,也体现规制理性,符合刑法机能的运作机理,更是教义学在社会变迁中严守最后手段性的关键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8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 . R. H. Coase.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 1960
[22]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J].
张明楷 .
政治与法律, 2016, (02) :2-16
[24]   谈《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J].
胡云腾 .
中国审判, 2015, (20) :16-23
[25]   特别认知者的刑法归责 [J].
何庆仁 .
中外法学, 2015, 27 (04) :1029-1051
[26]   谁应为互联网时代的中立行为买单? [J].
车浩 .
中国法律评论, 2015, (01) :47-50
[27]   科技进步与中国刑法的近现代变革 [J].
桑本谦 .
政法论坛, 2014, 32 (05) :39-51
[28]   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 [J].
G·雅各布斯 ;
王世洲 .
比较法研究, 2004, (01) :9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