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被引:50
作者
檀传宝
班建武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德育; 生活世界; 实然; 应然; 工具性回归; 归宿性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不同的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指认是不一样的。现象学话语中的生活世界,更多的指向于一个先验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而我们日常所指的生活世界,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的复杂社会。前者表明了回归的应然性,后者则反映了回归的实然性。德育在实然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应避免实然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的危险的产生。而德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则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的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实现实然与应然回归的辩证统一,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25 +2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教育腐败与教育德性 [J].
王本陆 .
现代教育论丛, 2004, (05) :5-8
[3]   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 [J].
钱同舟 .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1) :60-61
[4]   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 [J].
谭斌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1) :76-82
[5]   生活世界话语的困限与生存论的自觉 [J].
邹诗鹏 .
教学与研究, 2000, (05) :19-24
[6]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J].
肖川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3) :23-28
[7]  
文化哲学[M]. 云南人民出版社 , 衣俊卿著, 2005
[8]  
现象学及其效应[M]. 三联书店 , 倪梁康 著, 1994
[9]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德)胡塞尔(Hussrl,E.)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