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DTI及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12
作者
兰文婧
谷艳英
王大伟
周宏伟
刘洋
机构
[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线科
关键词
脑梗塞;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D O I
10.13481/j.1671-587x.2008.03.038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预测脑梗塞的转归和判断疗效提供帮助。方法:94例不同时期脑梗塞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I检查,其中一部分患者行DTI(n=34)和(或)MRS(n=24)检查,测量脑梗塞灶的ADC值、rADC值,观察脑梗塞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及梗塞灶的代谢变化。结果:DWI对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的检出率(100%)均高于常规MRI(<50%)(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rADC值分别为(51.86±1.74)%和(59.24±2.04)%,且病灶中心至周围呈由低到高的梯度变化规律;随着病变进展,梗塞灶的ADC值、rADC值呈逐渐上升趋势。DTI显示脑梗塞灶的FA值不同程度地减低(P<0.05),脑梗塞区及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分别为0.21±0.14和0.53±0.24;DTT清楚显示皮质脊髓束稀疏、略变少及截然中断,即脑梗塞灶对皮质脊髓束推压、破坏作用。脑梗塞灶见Lac峰。结论:综合利用DWI、DTI及MRS提供的脑梗塞灶病理生理、代谢及对白质纤维束影响的信息,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引用
收藏
页码:522 / 52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J].
尹丹 ;
邓利猛 ;
王小宜 .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02) :263-267+295
[2]   应用磁共振波谱观察脑卒中患者的脑内代谢变化 [J].
张玉梅 ;
张宁 ;
周筠 ;
孙学进 ;
王拥军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33) :123-125
[3]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J].
张林医 ;
陈为军 ;
马红强 .
临床军医杂志, 2004, (01) :62-65
[4]   磁共振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研究及进展 [J].
赵天平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05) :382-384
[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J].
周林江 ;
沈天真 ;
陈星荣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03) :23-26
[6]  
核磁共振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M].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谢敬霞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