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被引:98
作者
张功成 [1 ]
朱伟林 [2 ]
米立军 [2 ]
张厚和 [1 ]
梁建设 [1 ]
屈红军 [3 ]
机构
[1] 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
[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3] 西北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南海; 油田分布; 气田分布;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5.01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布。南海油气勘探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截至目前已发现数百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大陆边缘。油气田分布主要呈大陆架或其近陆部分以油田为主、大陆坡(也包括邻近大陆架部分区域)以气田为主的"外油内气"特征。油环区凹陷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泥岩或深海相泥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地壳相对较厚、热流值相对较低、烃源岩主要处在生油窗以内,烃类产物主要是原油。气环区生烃凹陷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烃源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主要是Ⅱ2—Ⅲ型干酪根,地壳厚度相对较薄,热流值高,具"超热盆"特征,烃源岩以生气为主。油环区主力储层是砂岩,形成于湖相到浅海环境,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气环区内带存在浅水沉积和深水沉积两套储盖组合,以深水扇和生物礁储层为主,盖层主要为海相泥岩。以300m水深为界,油环带主要位于浅水区,勘探程度较高;内带气环主要位于陆架下部及陆坡区,勘探程度较低。南海海域勘探领域正在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发展。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大油气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87 / 100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试论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 [J].
邓运华 .
石油学报, 2009, 30 (01) :1-8
[2]   南海南部海域曾母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J].
姚永坚 ;
吴能友 ;
夏斌 ;
万荣胜 .
中国地质, 2008, (03) :503-513
[3]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J].
谢锦龙 ;
黄冲 ;
向峰云 .
地质科学 , 2008, (01) :133-153
[4]   南海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J].
李金有 ;
郑丽辉 .
特种油气藏, 2007, (02) :22-26+106
[5]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J].
姚伯初 ;
刘振湖 .
中国海上油气, 2006, (03) :150-160
[6]   中国近海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新领域 [J].
张功成 .
中国海上油气, 2005, (05) :3-10
[7]   南海西南海域曾母盆地新生界沉积充填演化研究 [J].
邱燕 ;
陈国能 ;
解习农 ;
吴庐山 ;
刘晓峰 ;
姜涛 .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05) :43-52
[8]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 [J].
刘振湖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3) :410-417
[9]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构造样式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和圈闭的关系 [J].
邱燕 .
地质通报, 2005, (01) :16-22
[10]   东南亚北加里曼丹新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与成矿 [J].
丁清峰 ;
孙丰月 ;
李碧乐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2) :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