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31
作者
谢锦龙 [1 ]
黄冲 [2 ]
向峰云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3] 不详
[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所
[5] 不详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 盆地发育; 控盆断裂; 油气勘探; 南海西部海域; 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扩张活动期间于洋、陆壳过渡部位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洋盆扩张的西部边界。新生代里,南海经历了4次成盆事件与3期扩张活动,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陆缘断陷、渐新世—早中新世扩展与中中新世以来的热沉降3个演化阶段。陆缘断陷阶段的充填系列主要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的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等陆相沉积及火山岩等;盆地扩展阶段表现为中-小型断陷、断-坳陷逐渐复合与联合为大-中型坳陷,古地理格局逐渐由河流与湖沼陆相环境演变为滨海至浅海相的沉积环境;热沉降阶段的成盆活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地层表现超覆,盆地出现联合迹象。结合以往勘探与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分析,认为南海西部海域陆架陆坡区发育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53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时代的讨论 [J].
曹高社 ;
张善文 ;
柳忠泉 ;
杨晓勇 ;
刘德良 .
地质科学, 2006, (04) :720-728
[2]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构造格架及形成机制分析 [J].
高红芳 ;
陈玲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512-516
[3]   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领域 [J].
瞿辉 ;
赵文智 ;
胡素云 .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4) :1-5+3
[4]   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J].
叶舟 ;
梁兴 ;
马力 ;
张廷山 ;
徐克定 .
地质科学, 2006, (03) :523-548
[5]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J].
丁巍伟 ;
杨树锋 ;
陈汉林 ;
程晓敢 ;
吴能友 .
地质科学, 2006, (02) :195-201
[6]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J].
张进江 ;
钟大赉 ;
桑海清 ;
周勇 .
地质科学, 2006, (02) :291-310+369
[7]   试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及其差异性 [J].
詹文欢 ;
朱照宇 ;
孙龙涛 ;
孙宗勋 ;
姚衍桃 ;
丘学林 .
地质学报, 2006, (04) :491-496
[8]   中国南海不同板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特征 [J].
李文勇 ;
李东旭 .
现代地质, 2006, (01) :19-29
[9]   东海及邻近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J].
高德章 ;
赵金海 ;
薄玉玲 ;
唐建 .
地质科学, 2006, (01) :10-26
[10]   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化 [J].
周蒂 ;
孙珍 ;
陈汉宗 ;
丘元禧 .
地学前缘, 2005, (03) :2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