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 条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被引:13
作者:
马祥华
焦菊英
白文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陕西杨凌
来源: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黄土丘陵沟壑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木地相对较高,草地相对较低,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自然+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