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被引:13
作者
马祥华
焦菊英
白文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陕西杨凌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黄土丘陵沟壑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木地相对较高,草地相对较低,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自然+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侯春霞 ;
骆东奇 ;
谢德体 ;
魏朝富 ;
朱波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5) :467-470
[2]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吴旗县植被恢复为例 [J].
任洪玉 ;
温仲明 ;
杨勤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2) :154-158
[3]   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 [J].
骆东奇 ;
侯春霞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朱波 .
山地学报, 2003, (03) :348-353
[4]   紫色土团聚体抗蚀特征研究 [J].
骆东奇 ;
侯春霞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朱波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20-23+27
[5]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
[6]   浙江省丘陵土壤的抗蚀性 [J].
章明奎 ;
韩常灿 .
浙江农业学报, 2000, (01) :27-32
[7]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8]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的研究 [J].
吴彦 ;
刘世全 ;
付秀琴 ;
王金锡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7, (01) :46-50
[9]   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 [J].
郭素萍 .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4, (03) :257-260
[10]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 [J].
陈恩凤 ;
周礼恺 ;
武冠云 .
土壤学报, 1994, (01)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