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控油气模式与有利区预测

被引:25
作者
庞雄奇 [1 ,2 ]
周新源 [3 ]
李卓 [1 ,2 ]
王招明 [3 ]
姜振学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古隆起; 构造演化; 控藏模式; 控油气机理; 有利区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形成演化的恢复及古隆起不同部位油气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塔中古隆起经历了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3期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塔中古隆起控藏模式,即在古隆起及其周边发育两类8种油气藏类型,其中在古隆起"山外",志留系和石炭系背斜型、地层型、岩性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顶部及斜坡上部,在古隆起"山内",寒武系和奥陶系不整合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顶部,礁滩体型、溶洞型和裂缝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斜坡下部;阐明了古隆起控油气作用原理,即古隆起发育多种类型圈闭,具有多种输导体系,是浮力作用下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预测了塔中古隆起有利成藏区,其中塔中主垒带是寻找山外断块类、背斜类油气藏和山内不整合型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域,塔中10号带是寻找山外地层类、背斜类油气藏和山内溶洞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塔中Ⅰ号断裂带是寻找山外岩性类油气藏和山内裂缝型、溶洞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1]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主编, 1997
[12]  
Paleozoic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J] . S.C Zhang,A.D Hanson,J.M Moldowan,S.A Graham,D.G Liang,E Chang,F Fago.Organic Geochemistry . 2000 (4)
[13]   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诸多证据 [J].
赵宗举 ;
周新源 ;
郑兴平 ;
范国章 ;
吴兴宁 .
石油学报, 2005, (03) :10-15
[14]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和油气勘探主攻方向 [J].
孙龙德 ;
周新源 ;
王国林 .
地质科学, 2005, (02) :167-178
[15]   一个典型的寒武系油藏: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油藏成因分析 [J].
肖中尧 ;
卢玉红 ;
桑红 ;
潘振中 ;
李毓丰 .
地球化学, 2005, (02) :155-160
[16]   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实现突破的重要方向 [J].
翟光明 ;
何文渊 .
石油学报, 2004, (01) :1-7
[17]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J].
赵文智 ;
张光亚 ;
王红军 ;
王社教 ;
汪泽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2) :1-8
[18]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科学通报 , 2002, (S1) :1-8
[19]   古隆起与大气田的关系——中国西部克拉通盆地与中亚卡拉库姆盆地天然气地质比较研究之一 [J].
卫平生 ;
郭彦如 ;
张景廉 ;
王新民 ;
赵应成 ;
马龙 ;
曹正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8, (05) :1-9
[20]   田吉兹、尤罗勃钦碳酸盐岩油气田石油地质考察及对塔里木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启示和建议 [J].
邱中建 ;
张一伟 ;
李国玉 ;
梁狄刚 ;
吴奇之 ;
王招明 ;
刘军 .
海相油气地质, 1998, (01) :4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