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对棕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刘晔 [1 ]
邰日晶 [2 ]
耿涌 [1 ]
关连珠 [3 ,1 ]
颜丽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 沈阳农业大学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棕壤; 微团聚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棕壤是我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其特殊的气候地形条件决定了必须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保证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林地、蚕地和耕地3种利用方式下棕壤土体内部微团聚体的剖面分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利用方式下,各粒级微团聚体在各层间差异较大。0~20 cm土层的<10μm微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比例表现为随干预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而10~50μm和50~250μm微团聚体的变化均表现为随人为干预程度的提高而减少的趋势;(2)从各粒级微团聚体在剖面间的分布来看,<10μm微团聚体呈向下富集的趋势,与不同利用方式下无定形氧化铁的变化规律一致,同时特征微团聚体比例的变化规律与此相同;>10μm呈向下减少的趋势,与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一致。上述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反映出在现阶段耕种制度下,开垦程度的提高不利于形成较大粒级的微团聚体,也不利于土壤肥力的维持和土壤结构的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不同利用方式棕壤的铝硅氧化物的分异特征 [J].
刘晔 ;
颜丽 ;
关连珠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5) :171-174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及其各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J].
查春梅 ;
颜丽 ;
张昀 ;
郝长红 ;
关连珠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4) :141-144
[3]   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及其各级微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 [J].
杨坤 ;
陈佳广 ;
关连珠 ;
于菲 ;
周永平 ;
颜丽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1) :185-187
[4]   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中氧化铁的存在形态和分异特征研究 [J].
刘晔 ;
关连珠 ;
张瑞杰 ;
朱宁 ;
崔桂芳 ;
颜丽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2) :181-183
[5]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
[6]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 [J].
陈恩凤 ;
周礼恺 ;
武冠云 .
土壤学报, 1994, (01) :18-25
[7]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
[8]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