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被引:55
作者:
彭红松
[1
]
陆林
[1
]
路幸福
[1
,2
]
凌善金
[1
]
李子明
[1
,2
]
邓洪波
[1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来源:
关键词:
跨界旅游区;
旅游客流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方法;
川滇泸沽湖;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4.09.003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及内在机理,为跨界旅游区协同合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中,丽江古城区、大玉龙景区是旅游客流网络的核心和集散中心;泸沽湖、香格里拉处于次级旅游核心和次级集散中心地位;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昆明市区、束河古镇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泸山邛海是唯一位于四川的次级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其他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受高等级旅游地旅游客流辐射,相互连接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2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边界效应极强,客流网络结构分层明显,可细分为旅游核心、云南片重要旅游节点、云南片一般旅游地、跨界旅游地和四川片重要旅游地5类;3旅游客流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派系,泸沽湖旅游客流流动路径指向云南片区大玉龙景区、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及四川片区泸山邛海,这些地区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川滇两省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树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并优化资源、产品与线路,完善跨界旅游交通网络等是今后泸沽湖跨界旅游合作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041 / 1050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