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系统远程耦合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40
作者
马恩朴 [1 ,2 ]
蔡建明 [1 ]
韩燕 [1 ,2 ]
廖柳文 [1 ,2 ]
林静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远程耦合; 经验证据; 生态系统服务; 远程耦合影响; 土地变化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在越发紧密关联的全球化世界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需要跨系统思维和超区域政策。这首先要求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科要提升自身对跨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洞察力,因此就有必要推动地理学传统研究框架的适应性创新和变革。远程耦合作为聚焦于"远距离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之间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来促进这一理论创新进程。为了缩小国内外在远程耦合领域的研究差距,论文基于文献研究和笔者对远程耦合框架的理解,从远程耦合的理论建构、经验证据、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4个方面介绍了该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进展,并提出3个方面的展望来激发新的研究。综述表明,由于远距离人类活动不断增长以及大尺度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在远程连接、全球化和城市化维度上均存在大量远程耦合的经验证据;目前学术界对远程耦合框架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远程耦合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及土地变化科学3个方面;同时得益于理论操作化的进展,目前开展远程耦合研究已具备较好的方法支持。基于此,论文认为,为应对新兴的现实科学命题,基于远程耦合框架的地理学研究应当在人地关系网络系统的理论创新、远程耦合动力机制和远程耦合的调控工具集3个方面实现突破。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2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71]   An interregional ecological approach for modelling sustainability in a globalizing world-Reviewing existing approache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J].
Kissinger, Meidad ;
Rees, William E. .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0, 221 (21) :2615-2623
[72]  
A review of recent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used for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nd resource accounting[J] . Thomas Wiedmann.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9 (2)
[73]  
Rural household demographics, livelihoods and the environment[J] . Alex de Sherbinin,Leah K. VanWey,Kendra McSweeney,Rimjhim Aggarwal,Alisson Barbieri,Sabine Henry,Lori M. Hunter,Wayne Twine,Robert Walker.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07 (1)
[74]   Using input-output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consumption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 [J].
Munksgaard, J ;
Wier, M ;
Lenzen, M ;
Dey, C .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 (1-2) :169-185
[75]  
Practical handbook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J] . Paul H. Brunner,Helmut Rechberg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 20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