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被引:12
作者
侯亚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水洞沟文化; 东西方交流; “东谷坨石核”; 华北小石器文化的自源性、主导性与传播性; “石器之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1.1 [石器时代];
学科分类号
060102 ;
摘要
水洞沟文化从发现之初便以其所具有的西方旧石器中、晚期特点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并被后来的很多学者引证为东西方交流的有利证据。但是对于在这一文化现象里所发生的交流模式的探讨依然含糊,或者它不言而喻是一种“西来”的模式。随着对该文化中存在的“勒瓦娄哇石核”技术的揭示,这一观点似乎只会被加强。然而新的研究证据使人们有可能质疑过去的观点,而重新审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文章通过水洞沟文化中“东谷坨石核”的再现,对水洞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位置提出新的看法,进而探讨华北小石器文化的主导性与传播性,并指出确立旧石器时代早期“华北中心说”和“华北小石器文化自源性”概念的必要性,提出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的前身应为史前时期即已存在的“石器之路”的假说,认为水洞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风向标。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李希霍芬和“中亚人与环境” [J].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5, (04) :405-408
[2]   旧石器时代东亚、西亚之间的关系 [J].
Eric Boёda ;
侯雪梅 .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255-264
[3]   “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 [J].
侯亚梅 .
人类学学报, 2003, (04) :279-292
[4]   水洞沟的新年代测定及相关问题讨论 [J].
高星 ;
李进增 ;
D.B.Madsen ;
P.J.Brantingham ;
R.G.Elston ;
R.L.Bettinger .
人类学学报, 2002, (03) :211-218
[5]   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 [J].
黄慰文 .
人类学学报, 2000, (04) :269-283
[6]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 [J].
李炎贤 .
人类学学报, 1993, (03) :214-223
[7]   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 [J].
张森水 .
人类学学报, 1990, (04) :322-333
[8]   贵州普定白岩脚洞石片的初步研究 [J].
蔡回阳 .
人类学学报, 1989, (04) :335-342+393
[9]   马鞍山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J].
张森水 .
人类学学报, 1988, (01) :64-74+103
[10]   白岩脚洞石器类型的研究 [J].
李炎贤 ;
蔡回阳 .
人类学学报, 1986, (04) :31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