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被引:12
作者
侯亚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水洞沟文化; 东西方交流; “东谷坨石核”; 华北小石器文化的自源性、主导性与传播性; “石器之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1.1 [石器时代];
学科分类号
060102 ;
摘要
水洞沟文化从发现之初便以其所具有的西方旧石器中、晚期特点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并被后来的很多学者引证为东西方交流的有利证据。但是对于在这一文化现象里所发生的交流模式的探讨依然含糊,或者它不言而喻是一种“西来”的模式。随着对该文化中存在的“勒瓦娄哇石核”技术的揭示,这一观点似乎只会被加强。然而新的研究证据使人们有可能质疑过去的观点,而重新审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文章通过水洞沟文化中“东谷坨石核”的再现,对水洞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位置提出新的看法,进而探讨华北小石器文化的主导性与传播性,并指出确立旧石器时代早期“华北中心说”和“华北小石器文化自源性”概念的必要性,提出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的前身应为史前时期即已存在的“石器之路”的假说,认为水洞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风向标。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 [J].
李炎贤 ;
蔡回阳 .
江汉考古, 1986, (02) :56-64
[12]   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 [J].
卫奇 .
人类学学报, 1985, (04) :289-300+401
[13]   猫猫洞旧石器之研究 [J].
曹泽田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2, (02) :155-164+189
[14]   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 [J].
曹泽田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8, (01) :67-72+92
[15]   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J].
贾兰坡 ;
盖培 ;
尤玉桂 .
考古学报, 1972, (01) :39-58+135
[16]   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 [J].
安志敏 .
考古学报, 1965, (01) :1-2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