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圩区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江波
杨书运
马友华
贺非
左怀峰
范东福
杨小兵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圩区; 冬小麦;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耕作方式;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40303.0034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下的CO2、CH4、N2O的排放/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处理CO2的平均吸收通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H4、N2O的平均排放/吸收通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乳熟到蜡熟期是白天CO2通量由负值向正值的转换期,和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3.3、1.5和3.9倍,且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种耕作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均在-0.3~0(mg·m-2·h-1)之间波动,与对照比较,保护性耕作累计吸收量要高16个百分点,相关分析显示,除秸秆还田外,各处理的CH4的吸收率与5 cm土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N2O是麦田生态系统主要排放源,保护性耕作与对照相比N2O排放率降低了12%,而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与对照相比N2O排放率分别增加了35%和61%;(5)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N2O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31μg·g-1、3.36μg·g-1和2.70μg·g-1。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D].郭李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 06
[2]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J].
马二登 ;
纪洋 ;
马静 ;
徐华 ;
蔡祖聪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06) :513-518
[3]   麦季稻秆施用对后续稻季CH4产生氧化及排放的影响 [J].
张晓艳 ;
马二登 ;
张广斌 ;
马静 ;
徐华 ;
蔡祖聪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9) :1827-1833
[4]   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杨书运 ;
严平 ;
马友华 ;
戴佳伟 ;
韩辉邦 ;
汪大林 ;
方海义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7) :1642-1645
[5]   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损益 [J].
李云生 ;
周广金 ;
梁涛 ;
吴连喜 ;
刘伟江 .
地理研究, 2009, 28 (06) :1656-1664
[6]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田N2O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 [J].
赵建波 ;
迟淑筠 ;
宁堂原 ;
李增嘉 ;
谷淑波 ;
裘立群 ;
吕美容 ;
田慎重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3) :196-200
[7]   焚烧麦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J].
马静 ;
徐华 ;
蔡祖聪 ;
曹金留 ;
八木一行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2) :107-110
[8]   秸秆还田与氮肥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刘义国 ;
林琪 ;
王月福 ;
郭家选 ;
刘洪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1) :42-44
[9]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温室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J].
刘建民 ;
胡立峰 ;
张爱军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8) :246-249
[10]   不饱和土壤CH的吸收与氧化 [J].
李俊 ;
同小娟 ;
于强 .
生态学报, 2005, (01)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