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5
作者
唐娟 [1 ]
蔡洪梅 [2 ]
陈晓伟 [3 ]
机构
[1] 巢湖市气象局
[2] 蒙城县气象局
[3] 马鞍山市气象局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成因; 淮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10年6月7—10日安徽省淮河流域自西向东出现强降水,并伴有6~7级的短时阵风,当时正值小麦收获时期,致使小麦大面积倒伏,增加了收割难度,造成小麦减产等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受东北地区高压脊的阻挡作用,低涡切变在安徽淮河流域维持时间较长;暴雨区水汽能量位于高湿区前部;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的抽气作用使得水汽在淮河流域上空垂直上升;西南急流将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上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也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加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一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叶树春 ;
周武 ;
蔡晶 .
广东气象, 2011, 33 (06) :8-12
[2]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J].
李永平 ;
詹宗明 .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 32 (04) :4-5
[3]   5·23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特点及数值诊断分析 [J].
陈炳洪 ;
林良勋 ;
张维 ;
吴乃庚 .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 (05) :738-744
[4]   广东2010年5月一周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J].
伍志方 ;
李怀宇 ;
吴乃庚 ;
叶爱芬 ;
曾沁 ;
吴秀兰 .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01) :68-77
[5]   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期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J].
桂海林 ;
周兵 ;
金荣花 .
气象, 2010, 36 (08) :8-18
[6]   ATOVS资料在淮河暴雨预报中的同化应用研究 [J].
郭锐 ;
李泽椿 ;
张国平 .
气象, 2010, 36 (02) :1-12
[7]   粤西南地区特大致洪暴雨诊断分析 [J].
梁敏妍 ;
管勇 ;
苏耀墀 ;
袁锡沛 .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 30(S2) (S2) :18+32-18
[8]   西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主毅 ;
张艳梅 ;
陈波 ;
陈世平 .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02) :42-45
[9]   东北地区近50年来极端降水和干燥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J].
孙凤华 ;
吴志坚 ;
杨素英 .
生态学杂志, 2006, (07) :779-784
[10]   佛山一场大暴雨的强降水特征 [J].
张小霞 ;
陈小芸 ;
杨宇声 ;
李彩玲 .
广东气象, 2006, (02) :4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