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季风强弱与北半球西风带位置变化的关系

被引:15
作者
方韵 [1 ,2 ]
范广洲 [1 ,3 ]
赖欣 [1 ]
华维 [1 ]
张永莉 [1 ]
机构
[1] 不详
[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长沙市气象局
[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6]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 西风带; 位置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 [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2.5°×2.5°日平均及月平均再分析风场、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强弱与西风带位置变化的关系,并探讨了西风带位置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西风带位置变化的早晚与高原夏季风的强弱相关,季风强年西风带北跳和南撤时间分别为第30候(提早1候)和第59候;季风弱年则分别为第33候(晚2候)和第63候(晚4候),并且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2)西风带北跳期间,高原季风强年相较于常年南亚高压加强北上,贝加尔湖西部槽加强,高原经度范围内的槽加深,促使西风带北跳时间偏早,季风弱年则相反。(3)西风带南撤期间,高原季风强年相较于常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东亚大槽加深加强,有利于西风带南撤,季风弱年则相反。
引用
收藏
页码:1419 / 142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ABRUPT SEASONAL CHANGE OF ZONAL CIRCUL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J].
方韵 ;
范广洲 ;
张永莉 ;
赖欣 ;
华维 .
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 2016, 22(S1) (S1) :37-45
[2]   高原季风的分布特征及其指数对比分析 [J].
周懿 ;
范广洲 ;
华维 ;
王炳赟 ;
朱丽华 ;
周定文 .
高原气象 , 2015, (06) :1517-1530
[3]   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的关系 [J].
万超 ;
范广洲 ;
华维 ;
张永莉 ;
朱丽华 ;
连帆 .
高原气象, 2015, 34 (02) :318-326
[4]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J].
田俊 ;
马振峰 ;
范广洲 ;
陈小婷 .
气象科学, 2010, 30 (03) :308-315
[5]   高原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J].
齐冬梅 ;
李跃清 ;
白莹莹 ;
德庆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29 (04) :1-9
[6]   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严华生 ;
胡娟 ;
范可 ;
张云瑾 .
大气科学 , 2007, (04) :717-726
[7]   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及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J].
白虎志 ;
马振锋 ;
董文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4) :484-491
[8]   季风及季风与西风带相互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左瑞亭 ;
曾庆存 ;
张铭 .
大气科学, 2004, (01) :7-22
[9]   青藏高原东侧初夏旱涝的季风环流分析 [J].
马振锋 ;
高文良 ;
刘富明 ;
刘庆 .
高原气象, 2003, (S1) :1-7
[10]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J].
马振锋 .
高原气象 , 2003, (02)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