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49
作者
张平松 [1 ,2 ]
许时昂 [2 ]
郭立全 [2 ]
吴荣新 [2 ]
机构
[1]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采场围岩; 围岩变形; 围岩破坏; 监测技术;
D O I
10.13199/j.cnki.cst.2020.03.002
中图分类号
TD76 [矿山安全监测系统]; TD325 [岩层移动];
学科分类号
081903 ; 0819 ;
摘要
深部煤炭资源开发面临更多复杂、多变、高难的开采地质问题,采场围岩形态结构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开展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测是判别矿井隐蔽致灾地质问题的重要技术保障。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近20余年时间里,围岩体形变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矿山采场围岩体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按照监测形式对监测技术进行了划分,归纳了当前用于矿山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的钻孔测试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光纤监测技术及其他测量技术及其特点,结合煤层顶底板、巷道两帮空间监测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不同监测技术的主要进展、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讨论了探测技术的革新趋势和未来矿井安全生产中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识到现有监测技术虽然已取得显著的监测效果,但是仍不能够满足矿井现代化、智能化生产需要。对于监测技术的进步而言,既需要技术装备的不断优化,更是要跨学科、跨专业科学技术理论的完善与更新。在当前地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创新基础上,今后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的监测技术必然向多元化、多参数、智慧化、全程监控的方向发展,监测方式也将不断地向可视化、动态化的监测预警模式过渡,融合监测技术发挥多参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48
页数:35
相关论文
共 144 条
[21]  
基于分布式光纤采场底板变形破坏特征测试研究[D]. 许时昂.安徽理工大学 2017
[22]  
煤巷锚杆支护设计及机械式围岩监测仪的研制[D]. 朱晓东.浙江工业大学 2017
[23]  
基于BOTDR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技术研究[D]. 王宏宪.南京大学 2014
[24]  
厚硬顶板直覆采场覆岩破断及支架工作阻力研究[D]. 段昌晨.安徽理工大学 2013
[25]  
网络并行电法在覆岩破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D]. 董春勇.安徽理工大学 2009
[26]  
并行直流电法成像技术研究[D]. 曹煜.安徽理工大学 2008
[27]  
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运动规律及失稳冲击灾害防治研究[D]. 李少刚.山东科技大学 2006
[28]  
物探技术在地表探测煤矿采空影响区中的应用研究[D]. 薛光武.太原理工大学 2006
[29]  
电成像和声成像测井在煤系地层勘探中的作用[A]. 赵发展,王延忠.中国煤炭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2017年钻探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7
[30]  
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 刘元生;吴时国;王怀洪;黄太岭;张善法.山东省地球物理六十年学术交流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