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

被引:10
作者
彭华
机构
[1] 宿州师专地理系
关键词
中国气候;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许多学者把高原隆起作为季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把在现代的位置上“削平”高原而模拟出的结果推广到早第三纪是不妥的。因为根据古地理和古地磁资料恢复的青藏高原早第三纪位置与现代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试图重建青藏高原隆起的动态模式,提出在早第三纪,中国已经存在古季风的初步认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只是使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中国气候图式因高原隆起而趋于复杂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板块构造学基础.[M].金性春 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西藏气候.[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科学出版社.1984,
[3]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科学出版社.1982,
[4]  
季风气象学.[M].[新西兰]拉梅奇(C·S·Ramage) 著;冯秀藻等 译.科学出版社.1978,
[5]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 [J].
黄汲清 ;
陈国铭 ;
陈炳蔚 .
地质学报, 1984, (01) :1-17
[6]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邻区构造演化 [J].
肖序常 ;
万子益 ;
李光岑 ;
曹佑功 ;
周祥 .
地质学报, 1983, (02) :205-212
[7]   川西高原发现按属(Eucalyptus)植物化石群及其地质意义 [J].
郑裕民 ;
林元(王山) ;
吴运长 ;
杜其良 .
中国区域地质, 1983, (03) :133-134
[8]   亚洲古板块划分以及有关问题 [J].
李春昱 ;
汤耀庆 .
地质学报, 1983, (01) :1-10
[9]   试论中南亚地区板块碰撞带的现代构造特征 [J].
鄢家全 ;
时振梁 ;
环文林 ;
汪素云 .
地质学报, 1983, (01) :72-82
[10]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 [J].
张林源 .
兰州大学学报, 1981, (03) :1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