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

被引:22
作者
户晓辉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
《公约》; 非遗保护; 新术语; 新思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新术语的使用和界定可能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新框架、新伦理、新思维和新举措,也就是给中国社会输入现代价值观(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人权观念),进行非遗保护也是使保护的实践与《公约》价值取向看齐的过程。如果忽视这些新东西,我们不仅可能误解甚至根本不能领会UNESCO的良苦用心和基本用意,而且会使保护工作迷失方向或者失去本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若能真正贯彻这些新精神和新理念,中国社会就有可能向现代公民社会迈出切实的一步,中国民俗学也可能促成自身向一门现代学科转换并进一步开启本土公共民俗学的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157 +15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北欧民间文化研究.[M].王杰文; 编著.学苑出版社.2012,
[2]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M].高丙中;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红线":非遗保护观念的确定性..高小康;..,
[4]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 [J].
高丙中 .
开放时代, 2013, (05) :143-152
[5]   从保护世界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J].
钱永平 .
文化遗产, 2013, (03) :23-29
[7]   “红线”:非遗保护观念的确定性 [J].
高小康 .
文化遗产, 2013, (03) :1-7+157
[8]   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J].
刘锡诚 .
民间文化论坛, 2013, (01) :25-32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J].
周星 .
思想战线, 2012, (06) :1-8
[10]   围绕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化的悖论——以日本的事例为中心 [J].
岩本通弥 ;
吕珍珍 .
文化遗产, 2010, (02) :105-1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