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法偿性制度的历史“原罪”与现实转向

被引:9
作者
许多奇
王沛然
机构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定货币; 法偿性; 私人加密货币; 现代中央银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2.28 [金融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私人加密货币以数字技术为契机向法定货币秩序发起的挑战,可作为镜鉴以对法偿性制度进行系统反思。国家货币之"不可拒收"的历史脉络表明,货币法偿性制度起源于对不足值铸币和低信用纸币的强制流通保护,是历史上统治者通过"坎蒂隆效应"从民众身上敛财的工具,因而带有正当性缺陷或道德"原罪"。如今,考虑到政治经济环境的剧变以及法偿性的路径依赖效应,应在保留该制度的前提下抉择和行动。法偿性制度可以藉由现代中央银行的制度图景"消罪",通过保护现金流通的客观功能"赎罪",在社会变迁中实现自我结构的更新,完成规范理念与实践意旨的现实转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31]   德国经济治理中的稳定文化——评《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 [J].
郑春荣 .
欧洲研究, 2013, 31 (01) :127-140+159
[32]  
论货币的法律概念及其法律属性[J]. 张庆麟.经济法论丛. 2003(02)
[33]  
法律的自我复制及其限制[J]. 卢曼,韩旭.北大法律评论. 1999(02)
[35]  
合法性与正当性[M]. 商务印书馆 , (加) 戴岑豪斯, 2013
[36]  
公法的变迁[M]. 商务印书馆 , (法) 狄骥, 2012
[37]  
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 , 石俊志, 2012
[3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39]  
货币财产(权)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刘少军, 2009
[40]  
中央银行法制[M].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吴志攀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