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生活圈范围与服务设施空间匹配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52
作者
赵鹏军 [1 ,2 ]
罗佳 [2 ]
胡昊宇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都市生活圈; 公共服务设施; 可达性; 空间匹配; 手机信令大数据;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F299.24 [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摘要
生活圈建设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内容之一,生活圈内服务设施配置是做好生活圈规划的首要基础,居民生活圈与服务设施的空间匹配关系也是地理学"人地关系"在城市社区尺度的重要体现。学术界对生活圈与服务设施的匹配关系已有研究,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数据,该类数据存在样本量少、地域覆盖范围小等不足。论文将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和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等大数据,以北京为例,测定居民生活圈范围和服务设施可达性,并分析两者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居民生活圈呈现多中心结构,其半径由市中心和新城中心至非中心地区递增;服务设施可达性则呈现圈层结构,其水平则由市中心至郊区递减。(2)设施可达性水平与生活圈半径的匹配关系整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综合设施可达性水平越高则居民生活圈半径越小。(3)空间匹配模式呈现明显地理分异特征,在中心城区、新城中心,服务设施可达性水平与生活圈半径以"高—低"空间匹配关系为主,但中心城区和新城的边缘地区则以"低—低""低—高"空间匹配关系为主。(4)不同类型设施之间也存在差异,文体和休闲设施的可达性水平与生活圈范围的空间匹配度显著偏低。研究结论可为完善生活圈理论研究提供新实证案例,并可为生活圈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541 / 55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31]   郊区巨型社区的活动空间——基于北京市的调查 [J].
许晓霞 ;
柴彦威 ;
颜亚宁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 (11) :41-49
[32]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 [J].
宋正娜 ;
陈雯 ;
张桂香 ;
张蕾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0) :1217-1224
[33]   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 [J].
陈彦光 .
地理研究, 2009, 28 (06) :1449-1463
[34]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 [J].
陈洁 ;
陆锋 ;
程昌秀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5) :100-110
[35]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participation in contract bridg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group-related constraints[J] . David Scott.Leisure Sciences . 199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