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55
作者
冯跃华 [1 ]
邹应斌 [2 ]
Roland J Buresh [3 ]
李合松 [4 ]
高彧 [5 ]
许桂玲 [1 ]
王淑红 [2 ]
敖和军 [2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3] Crop,Soiland Water Sciences Division,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杂交水稻; 根系特性;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cm、10~20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kg·ha-1和8588.0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93 / 7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田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张玉屏
    朱德峰
    林贤青
    焦桂爱
    黄群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2) : 48 - 51
  • [2] 免耕制度下耕作土壤结构演化的数字图像分析
    李德成
    B.Velde
    J.F.Delerue
    张桃林
    [J]. 土壤学报, 2002, (02) : 214 - 220
  • [3] 不同肥料处理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李翠兰
    李志洪
    张晋京
    崔俊涛
    杨文影
    [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3) : 87 - 89
  • [4] 超高产水稻根系发育形态学研究
    郑景生
    林文
    姜照伟
    李义珍
    [J]. 福建农业学报, 1999, (03) : 1 - 6
  • [5]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根系特性的研究
    李合松
    黄见良
    邹应斌
    屠乃美
    李建辉
    张杨珠
    陈开铁
    [J]. 激光生物学报, 1999, (03) : 194 - 200
  • [6] 水稻苗床土壤水分与秧苗根系建成的关系
    赵言文
    丁艳锋
    黄丕生
    陈留根
    [J].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03) : 14 - 17
  • [7] 水稻少免耕技术研究 Ⅲ.水稻少免耕增产机制的探讨附视频
    刘然金
    杜金泉
    [J].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02) : 45 - 51
  • [8]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
    刘世平
    庄恒扬
    陆建飞
    沈新平
    陈后庆
    黄细喜
    [J]. 土壤学报, 1998, (01) : 33 - 37
  • [9] 水稻根系研究方法
    林文
    郑景生
    姜照伟
    李义珍
    [J]. 福建稻麦科技, 1997, (04) : 18 - 21
  • [10] 稻田免耕直播对土壤肥力性状与水稻生长的影响
    黄锦法
    俞慧明
    陆建贤
    张顺泉
    姚叙才
    [J]. 浙江农业科学, 1997, (05) : 28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