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次降雨下的山坡道路侵蚀特征分析

被引:12
作者
徐学选 [1 ]
琚彤军 [1 ]
郑世清 [1 ]
刘雪英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陕西延安市水土保持工作队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道路侵蚀; 水土流失; 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黄土丘陵区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由于大规模以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建设和以石油资源开发引起的山区道路建设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水土流失源于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本文分析了2005年7月2日次降雨引起的支道山路(植物路)、干道山路、石油运输道路和农林草地小区、小支沟的径流、泥沙系统监测结果,提出在本次降雨条件下,三类道路的产沙强度分别为:支道山路500 t.km-2、干道山路3163 t.km-2和运油道路13500 t.km-2,而农林草地下垫面的产沙强度则仅为:5.68~184.38 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道路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42%。而灌草地侵蚀产沙仅占流域的26.7%。进而提出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应该重点放在道路防蚀的观点,成果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引用
收藏
页码:574 / 57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山区农田道路路面种草生长发育与通行能力观测 [J].
曹世雄 ;
陈莉 ;
高旺盛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1) :69-72
[2]   在黄土丘陵区土质路面种草 [J].
曹世雄 ;
陈莉 ;
高旺盛 .
生态学报, 2005, (07) :1754-1763
[3]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流域降雨及其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J].
琚彤军 ;
刘普灵 ;
郑世清 ;
徐学选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2) :57-60
[4]   黄土高原山坡道路侵蚀与防治 [J].
郑世清 ;
霍建林 ;
李英 .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01) :46-48
[5]   延安黄土区植物路植物根系与水保功能评价研究 [J].
郑世清 ;
郑科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174-176
[6]   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减沙效益研究 [J].
董翠云 ;
黄明斌 ;
郑世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5) :635-637
[7]   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道路防蚀措施初步研究 [J].
郑世清 ;
杨岗民 ;
周红 .
中国水土保持, 2001, (11) :19-20+46
[8]   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防蚀道路技术体系及指标 [J].
郑科 ;
郑世清 ;
杨岗民 ;
高可兴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3) :135-141
[9]   硬地面侵蚀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J].
刘小勇 ;
吴普特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1) :33-37
[10]   我国北方高速公路的环境绿化与景观再造 [J].
常根柱 ;
赵贵钧 ;
韩顺学 .
公路, 1998, (0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