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温性草原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李愈哲
[1
,2
]
樊江文
[1
]
张良侠
[1
,2
]
翟俊
[1
,2
]
刘革非
[1
,2
]
李佳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群落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
锡林郭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以锡林郭勒典型温性草原区域不同利用、管理方式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6种不同利用管理方式围封禁牧大针茅,围封禁牧羊草,公共放牧大针茅、私人放牧大针茅、大针茅火烧围封恢复和开垦人工饲草的典型草地设置实验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称重和根钻取样等方法测定、比较上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构成。结果表明放牧降低大针茅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而长时间的围封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地下生产力(P<0.05),但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P>0.05)。随着利用程度的减弱,群落C3植物生产力和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0.05),C4植物生物量保持稳定(P>0.05),但比例下降(P<0.05)。火烧显著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地下生物量(P<0.05),但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同时C4植物生物量显著上升。人工开垦极大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地下生物量,使群落获得了相对天然群落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