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灌乔结合的河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5
作者
苏天杨 [1 ]
李林英 [2 ]
姚延梼 [1 ]
机构
[1] 山西农业大学
[2] 山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滨河缓冲带; 非点源污染; 抗侵蚀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对披碱草、高羊茅、紫穗槐、柽柳4种植物不同配置方式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氮、总磷和固体颗粒悬浮物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块样地(A、B、C)在前12m对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显著,对固体颗粒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达73.03%,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20.51%,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32.92%。12m之后3块样地径流水中污染物浓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16m后样地A与样地B的径流水污染物浓度继续小幅上升,样地C中径流污染物浓度开始下降。3块样地沿程截流污染物效果为:样地C>样地A>样地B。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3种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及其最佳宽度研究 [J].
黄沈发 ;
唐浩 ;
鄢忠纯 ;
熊丽君 ;
吴建强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06) :53-57
[2]   不同坡度缓冲带径流污染净化效果及其最佳宽度 [J].
王敏 ;
吴建强 ;
黄沈发 ;
吴健 .
生态学报, 2008, (10) :4951-4956
[3]   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排污收费理论探讨 [J].
王晓燕 ;
曹利平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12) :47-50+120
[4]   稻作期氮素渗漏流失特性及控制对策研究 [J].
邱卫国 ;
唐浩 ;
王超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S1) :99-103
[5]   生态修复技术在保护水库水源地中的应用 [J].
叶建锋 ;
操家顺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 (02) :61-63+117
[6]   关于河岸缓冲带拦截泥沙和养分效果的研究 [J].
李世锋 .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3, (06)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