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冠层栽培模式对高油大豆产量品质及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苗保河 [1 ]
刘波 [2 ]
董庆裕 [1 ]
余松烈 [1 ]
李向东 [1 ]
张丽娟 [2 ]
何启平 [3 ]
朱陶 [3 ]
刘兴坦 [3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青岛农业大学
[3] 菏泽学院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波浪冠层; 高油大豆; 产量; 品质; 生态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2005~2006年,在菏泽市农科院试验田,以高油大豆品种鲁豆9为试验材料,研究波浪冠层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脂肪、脂肪酸组分以及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波浪冠层群体增产253.65kg/hm2,增产11.76%;株高降低1.21cm,降低1.46%;在籽粒脂肪总量提高1.52%基础上,亚油酸含量提高1.60%,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降低0.14%和7.20%。波浪冠层各密度群体间株高和分枝数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百粒重差异不显著。波浪冠层群体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分别增加67.68μmo.lm-.2s-1和8.31μmo.lmol-1,分别增加5.06%和2.45%;湿度增加0.33mbar,增高4.47%;低温生育期时温度增加1.86℃,增加0.69%,高温生育期时温度平均降低0.17℃,降低0.51%。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变化,更利于高油大豆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2160 / 216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夏大豆叶片光合作用与光强的关系 [J].
徐冉 ;
陈存来 ;
邵历 ;
张礼凤 ;
王彩洁 ;
李永孝 .
作物学报, 2005, (08) :1080-1085
[2]   栽培因子对高油大豆品种产量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 [J].
苗保河 ;
张为社 ;
李战国 ;
邓仰勇 ;
王凤娟 ;
朱长进 ;
朱道民 .
大豆科学, 2004, (04) :307-310
[3]   不同熟期大豆R4-R5期冠层某些生理生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J].
金剑 ;
刘晓冰 ;
王光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9) :1293-1300
[4]   光照强度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Ⅰ.全生育期光照强度变化对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胡国华 ;
宁海龙 ;
王寒冬 ;
王继安 ;
张大勇 ;
李文滨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4, (02) :87-89
[5]   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J].
赵天宏 ;
史奕 ;
黄国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229-2232
[6]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J].
马淑英 ;
梁歧 ;
宋慧 ;
陈树宁 ;
张鸣镝 .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S1) :69-76
[7]   大豆高产模式化栽培的研究进展 [J].
苗保河 .
大豆通报, 1997, (04) :26-27
[9]   夏大豆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J].
傅金民 .
大豆科学, 1994, (01) :16-21
[10]   大豆鼓粒及其与农业气象条件的关系 [J].
张德荣 ;
王国琴 ;
郭法申 ;
代霞 .
大豆科学, 1993, (01)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