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被引:22
作者
袁光锋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远处的苦难;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同情; 同情活动的空间结构;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8.07.002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与公众"同情"之关系的讨论尚比较缺乏。本文以日本地震和叙利亚难民事件为案例探讨在"观看"他国苦难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是如何构成的,"国家"在这些话语中处于什么位置。本研究发现,面对他国的"苦难",形成了关于"普遍人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之间的争论。中国网民形成了多个层次(layers)的"同情"话语,不同层次的"同情"之间既可以产生冲突,也可以"携手并进"。国家记忆、苦难的"政治化"和"去道德化"、将他者的"非人化"等都塑造了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媒介化的他国苦难并不是简单地促进世界主义或者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这种二元的范畴内,更多的是"国家"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36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当代情感体制的社会学探析 [J].
成伯清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5) :83-101+207
[2]  
情感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情感框架与道德语法[J]. 刘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05)
[3]   纳斯鲍姆对康德和尼采反同情论的批评 [J].
左稀 .
道德与文明, 2015, (06) :86-92
[4]   中国的“痛苦”与西方的“被痛苦”——两部作品勾起的记忆 [J].
袁剑 .
中国图书评论, 2011, (12) :58-62
[5]  
消失的地域[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Meyrowitz)著, 2002
[6]  
Moral Performance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Compassionate Politics of Disasters[J] . Bin Xu.The China Quarterly . 2016
[7]  
Mediating vulnerability: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J] . Lilie Chouliaraki.Media, Culture & Society . 2013 (1)
[8]   Imagining Ourselves Beyond the Nation? Exploring Cosmopolitanism in Relation to Media Coverage of Distant Suffering [J].
Kyriakidou, Maria .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2009, 9 (03) :481-496
[9]  
The cosmopolitan continuum: locating cosmopolitanism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J] . Jonathan Corpus Ong.Media, Culture & Society . 2009 (3)
[10]  
The hierarchy of global suffering[J] . STIJN JOY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