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建造的铁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被引:110
作者
李志红
朱祥坤
唐索寒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鞍山-本溪地区; 条带状铁建造; 稀土元素; Fe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2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通过Fe同位素、稀土元素与主量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新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BIF)的成矿物质来源提出了有效制约。BIF的化学成分主要由TFe2O3和SiO2组成,并且具有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表明该地区BIF型贫铁矿是由极少碎屑物质加入的化学沉积岩。稀土元素的总量较低,经页岩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Y、La正异常,这些特征表明该地区BIF是古海洋的化学沉积岩,同时具有明显的火山热液贡献特征。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定Fe同位素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IRMM-014,所测样品均显示Fe的重同位素富集,且Fe同位素组成与Eu异常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BIF中铁的来源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首次从成矿元素Fe本身为条带状铁建造的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2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铁同位素的MC-ICP-MS测定方法与地质标准物质的铁同位素组成 [J].
朱祥坤 ;
李志红 ;
赵新苗 ;
唐索寒 ;
何学贤 ;
Nick SBelshaw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8, (04) :263-272
[2]   AG MP-1阴离子交换树脂元素分离方法研究 [J].
唐索寒 ;
朱祥坤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3) :398-403
[3]   用于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铜铁锌同位素测定的离子交换分离方法 [J].
唐索寒 ;
朱祥坤 ;
蔡俊军 ;
李世珍 ;
何学贤 ;
王进辉 .
岩矿测试, 2006, (01) :5-8
[4]   辽宁弓长岭太古代条带状硅铁建造(BIF)的硅同位素组成特征 [J].
蒋少涌 ;
丁悌平 ;
万德芳 ;
李延河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 (06) :626-631
[5]  
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程裕淇主编, 1998
[6]  
辽宁弓长岭含铁岩系的形成与演化[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万渝生著, 1993
[7]  
The effect of plume processes on the F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hydrothermally derived Fe in the deep ocean as inferred from the Rainbow vent site, Mid-Atlantic Ridge, 36°14′N[J] . S. Severmann,C.M. Johnson,B.L. Beard,C.R. German,H.N. Edmonds,H. Chiba,D.R.H. Gree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4 (1)
[8]   Characterisation of early Archaean chemical sediments by trace element signatures [J].
Bolhar, R ;
Kamber, BS ;
Moorbath, S ;
Fedo, CM ;
Whitehouse, MJ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4, 222 (01) :43-60
[9]  
Barite, BIFs and bugs: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early hydrosphere[J] . David L. Huston,Graham A. Loga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4 (1)
[10]  
Mass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of transition metal isotopes[J] . X.K. Zhu,Y. Guo,R.J.P. Williams,R.K. O’Nions,A. Matthews,N.S. Belshaw,G.W. Canters,E.C. de Waal,U. Weser,B.K. Burgess,B. Salvato.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