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弓长岭太古代条带状硅铁建造(BIF)的硅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39
作者
蒋少涌
丁悌平
万德芳
李延河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硅同位素; 条带状硅铁建造(BIF); 弓长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首次对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的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弓长岭矿床磁铁石英岩的δ30Si值为-0.9‰至-2.2‰,明显低于围岩地层值(0.2‰至-0.6‰)。分析表明它是在太古代海盆的热水沉积环境中化学沉淀的产物。利用硅同位素组成还有可能用于区分正、负变质岩,用于判明蚀变矿物形成的硅质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626 / 6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鞍本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BIF)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J].
翟明国 ;
Windley ;
B.F.Sills ;
J.D. ;
杨瑞英 ;
韩松 .
地球化学, 1989, (03) :241-250
[2]   弓长岭太古代条带状硅铁建造中长英质变质岩的原岩恢复及地层学意义 [J].
李曙光 ;
林树道 ;
李彬贤 ;
顾靖飞 ;
张巽 ;
高慰民 ;
张丽达 ;
金明亮 .
岩石学报, 1989, (03) :66-75
[3]   硅质岩中的硅同位素(δ30Si)应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新尝试 [J].
宋天锐 ;
丁悌平 .
科学通报, 1989, (18) :1408-1411
[4]   硅同位素测量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J].
丁悌平 ;
万德芳 ;
李金城 ;
蒋少涌 ;
宋鹤彬 ;
李延河 ;
刘志坚 .
矿床地质, 1988, (04) :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