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形成条件

被引:9
作者
戴弹申
王兰生
机构
[1] 四川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碳酸盐岩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裂缝圈闭; 油气藏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具有总孔隙度低和渗滤能力特高的储渗特性,它和致密岩块分别构成流体的储渗空间和屏障。其气藏圈闭类型特殊,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形状极不规则,隐蔽性强,分布规律复杂,严格受构造变形、变位形成的裂缝分布规律制约。缝洞系统渗储空间和渗滤屏障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岩后生变化(充填与溶蚀)和构造变形等复杂演化过程,聚气缝洞系统的形成主要受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和深埋藏岩溶作用制约。构造缝可划分为区域构造缝和局部构造缝两类,后者又分为与褶皱作用和断层作用有关的两个亚类。共划分出十三种构造缝,它们的分布因背斜、断层类型不同,其组合形式与配置关系均有所差异。建立了不同类型背斜及其构造部位的裂缝模式,并用实验室物理模拟再现了其形成机制。裂缝圈闭气藏的成藏模式有原生和次生两种,其保存条件要求有巨厚的盖层作为天然气扩散和渗透的屏障。天然气沿断层的逸散及断层的规模是决定是否存在原生气藏或形成次生气藏抑或使气藏破坏殆尽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有机相与天然气生成条件分析 [J].
黄籍中 ;
陈盛吉 .
石油学报, 1991, (02) :10-19
[2]   构造几何分析在川东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戴弹申 ;
欧振洲 ;
王旭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1) :51-61
[3]   构造曲率是勘探裂缝性气藏的有效方法 [J].
戴弹申 .
天然气工业, 1982, (04)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