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及电针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因子IL-1β、IL-1Ra、IL-8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陈向华 [1 ,2 ]
张俐 [1 ]
王和鸣 [1 ]
刘莹莹 [2 ]
机构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
[2] 安徽中医学院
关键词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丹参酮; 电针; 白介素1β; 白介素1受体; 白介素8;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因子指标,研究丹参酮及电针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途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酮组、电针组和丹参酮+电针组。采用Zivin法改进复制模型,于造模前1h给予相应治疗。各组家兔分别于治疗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0.5、1、4、8、12h分别采家兔股静脉血。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IL-1Ra)、白介素8(IL-8)指标。结果: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1Ra、IL-8再灌注各时点均升高(P<0.01)。3种治疗手段在不同时间点抑制IL-1β、IL-8的升高(P<0.05);促进IL-1Ra的升高(P<0.05);在再灌注1h点,丹参酮+电针组抑制IL-8的升高效果优于丹参酮组及电针组(P<0.05)。结论: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导致家兔血清IL-1β、IL-1Ra、IL-8升高。丹参酮及电针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途径的干预作用是通过抑制IL-1β、IL-8、促进IL-1Ra的升高,而起到治疗作用。丹参酮+电针治疗手段疗效优于单用丹参酮或电针,针药结合的优势明显。3种治疗手段存在时间窗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987 / 99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采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建立及鉴定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J].
张俐 ;
刘臻博 ;
李长征 ;
张文光 ;
翁国星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40) :8193-8195
[2]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J].
王新家 ;
孔抗美 ;
叶卫莲 ;
齐伟力 ;
温丽文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09) :700-703+721
[3]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J].
王涛 ;
谢百发 ;
李露斯 .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28) :88-90
[4]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介素-1β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J].
杨小玉 ;
朱庆三 ;
孙庆 ;
赵立君 ;
秦彦国 ;
段德生 .
中华创伤杂志, 2004, (05) :42-46
[5]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 [J].
杨小玉 ;
朱庆三 ;
赵立君 ;
孙庆 ;
秦彦国 ;
段德生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03) :39-42+66
[6]   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实验研究 [J].
杨惠林 ;
张洪涛 ;
唐天驷 ;
杨同其 ;
刘继明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06) :659-661
[7]   IL-1Ra的分子生物学 [J].
王字玲 .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95, (06) :307-308
[8]  
实验针灸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林文注, 1994
[9]  
Descendingthoracicandthoracoabd-ominal aorticsurgery for aneurysm or dissection:how do weminimize the risk of spinal core injury? .2 KouchoukosNL,RokkasCK. Semin Thorac Cardiovas Surg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