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申芳芳 [1 ]
吴强 [1 ]
林忠荣 [2 ]
林栋 [1 ]
黄冬娥 [3 ]
刘建忠 [2 ]
陈立典 [1 ]
张学君 [1 ]
机构
[1] 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2] 南平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3]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医理疗科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偏瘫; 电针; 运动疗法; 对比研究; 干预次序;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08.10.004
中图分类号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与运动疗法组合应用时不同干预次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A组)与先运动后电针治疗组(B组),记录并比较1个疗程(2周)前后患侧Fugl-Meyer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1.760±4.438、76.640±3.621,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6.520±2.413、62.360±3.700;B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2.480±5.903、65.640±5.212,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8.000±3.383、54.480±5.2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A组差值均优于B组(均P<0.05)。A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EP波幅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运动疗法以任何次序组合均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功能,但以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疗效更佳。
引用
收藏
页码:711 / 71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组合对卒中偏瘫患者即时SEP波幅的影响 [J].
黄冬娥 ;
吴强 ;
林忠荣 ;
林栋 ;
申芳芳 ;
刘建忠 .
中国针灸, 2006, (12) :869-872
[2]   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脑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J].
刘建民 ;
郑健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07) :1316-1318
[3]   偏瘫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续三)──偏瘫康复的理论基础 [J].
徐国崇 ;
李俐俐 .
现代康复, 2001, (11) :10-16
[4]   体感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J].
赵兰峰,吕国蔚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1996, (03) :236-239
[5]   头穴治疗急性脑出血即刻效应的机理探讨(Ⅰ:针刺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J].
东贵荣,王钊,吴宝柱,张宣,张春英,杨宇 .
中国针灸 , 1994, (02) :26-29+61-62
[6]   体感诱发电位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评价 [J].
余绍祖 ;
卢祖能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2, (05) :284-28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