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钾长石和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24
作者
祝向平 [1 ]
陈华安 [1 ]
马东方 [1 ]
黄瀚霄 [1 ]
李光明 [1 ]
李玉彬 [2 ]
李玉昌 [2 ]
卫鲁杰 [2 ]
刘朝强 [2 ]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关键词
地球化学; 40Ar/39Ar年龄; 钾长石化; 绢英岩化;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13.05.006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新近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文章对该矿床内的蚀变钾长石和蚀变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18133±01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149±0174)Ma(初始40Ar/36Ar=28611±814),表明波龙斑岩铜金矿床的钾化蚀变年龄为118~119 Ma;蚀变绢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21161±0167)Ma,反等时线年龄为(12111±210)Ma(初始40Ar/36Ar=279±19)。由于蚀变绢云母测试样品内可能混入了斜长石,受其影响,蚀变绢云母测年结果的下限可能代表了该矿床绢英岩化蚀变年龄。这些蚀变钾长石和蚀变绢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与波龙矿床的成岩年龄值和成矿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该矿床的钾化和绢英岩化与成岩、成矿同期,该矿床的岩浆-热液活动过程的时限为121~118 Ma。
引用
收藏
页码:954 / 9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钾长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祝向平 ;
陈华安 ;
马东方 ;
黄瀚霄 ;
李光明 ;
刘朝强 ;
卫鲁杰 .
现代地质, 2012, 26 (04) :656-662
[2]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J].
李光明 ;
段志明 ;
刘波 ;
张晖 ;
董随亮 ;
张丽 .
地质通报, 2011, 30 (08) :1256-1260
[3]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祝向平 ;
陈华安 ;
马东方 ;
黄瀚霄 ;
李光明 ;
李玉彬 ;
李玉昌 .
岩石学报, 2011, 27 (07) :2159-2164
[4]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 SHRIMP测年及地质意义 [J].
佘宏全 ;
李进文 ;
马东方 ;
李光明 ;
张德全 ;
丰成友 ;
屈文俊 ;
潘桂棠 .
矿床地质, 2009, 28 (06) :737-746
[5]  
SHRIMP dating of the Bangong Lake SSZ-type ophiolite: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time of ocean in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northwestern Tibet[J]. SHI RenDeng1,2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2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email: shird@ustc.edu.c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07)
[6]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地质通报, 2006, (07) :792-799
[7]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J].
潘桂棠 ;
莫宣学 ;
侯增谦 ;
朱弟成 ;
王立全 ;
李光明 ;
赵志丹 ;
耿全如 ;
廖忠礼 .
岩石学报, 2006, (03) :521-533
[8]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J].
潘桂棠 ;
朱弟成 ;
王立全 ;
廖忠礼 ;
耿全如 ;
江新胜 .
地学前缘, 2004, (04) :371-382
[9]   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 [J].
邱瑞照 ;
周肃 ;
邓晋福 ;
李金发 ;
肖庆辉 ;
蔡志勇 .
中国地质, 2004, (03) :262-268
[10]  
Magmatic-hydr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Bangongco metallogenic belt, Tibet: Evidence from U-Pb and 40 Ar/ 39 Ar geochronology[J] . Jinxiang Li,Kezhang Qin,Guangming Li,Bo Xiao,Junxing Zhao,Lei Chen.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201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