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 SHRIMP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129
作者
佘宏全 [1 ]
李进文 [1 ]
马东方 [2 ]
李光明 [2 ]
张德全 [1 ]
丰成友 [1 ]
屈文俊 [3 ]
潘桂棠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3]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关键词
地质学; 岩石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成矿时代; 斑岩铜矿床; 多不杂; 西藏;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9.06.006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多不杂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北侧,羌塘地块的南缘。含矿斑岩体属花岗闪长斑岩,其SiO2含量为61.37%~67.73%,平均为65.16%;稀土元素总量为(41.4~94)×10-6,LREE>HREE,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Th、Ba、La、Ce、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含矿斑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点反映出岛弧带的岩浆作用特征。含矿斑岩中锆石的U-PbSHRIMP测年获得(120.9±2.4)Ma(MSWD=4.3)谐和年龄,代表了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6个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范围非常一致,其变化范围为(117.6±1.3)~(118.5±1.4)Ma,等时线年龄为(118.0±1.5)Ma(MSWD=0.30),代表了该矿床的成矿年龄。该矿床的形成时代对应于班公湖-怒江早白垩世期间的多岛弧-盆系演化时期,其形成环境类似于东南亚的多岛弧-盆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737 / 7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李光明
    李金祥
    秦克章
    张天平
    肖波
    [J]. 岩石学报, 2007, (05) : 935 - 952
  • [2]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曹圣华
    邓世权
    肖志坚
    廖六根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4) : 25 - 32
  • [3]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佘宏全
    李进文
    丰成友
    马东方
    潘桂棠
    李光明
    [J]. 地质学报, 2006, (09) : 1434 - 1447+1491
  • [4]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曲晓明
    辛洪波
    [J]. 地质通报, 2006, (07) : 792 - 799
  • [5]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534 - 546
  • [6]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潘桂棠
    朱弟成
    王立全
    廖忠礼
    耿全如
    江新胜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371 - 382
  • [7]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赵文津
    刘葵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J]. 地质通报, 2004, (07) : 623 - 635
  • [8]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
    侯增谦
    曲晓明
    王淑贤
    高永丰
    杜安道
    黄卫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 609 - 618
  • [9]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白垩系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王璞珺
    Frank Mattern
    Werner Schneider
    刘万洙
    田纹全
    李才
    [J]. 世界地质, 2003, (02) : 105 - 110+118
  • [10] 变质岩中锆石U-Pb计时问题评述——兼论大别造山带锆石定年
    陈道公
    李彬贤
    夏群科
    吴元保
    程昊
    [J]. 岩石学报, 2001, (01) : 129 -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