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161
作者
李光明 [1 ]
李金祥 [1 ]
秦克章 [1 ]
张天平 [2 ]
肖波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西藏地质矿产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关键词
富金斑岩铜矿; 蚀变脉系; 流体包裹体; 原始岩浆流体; 流体沸腾; 多不杂; 西藏班公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泥化带、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褐铁矿化带-角岩带或青磐岩化带(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时)。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成矿为铜-金组合,为典型的富金斑岩铜矿。初步识别出(1)钾化带中主要发育M型、EB型、A型及部分B型脉;(2)绿泥石化带(中级泥化带)中发育B型、C型、石英-绿泥石脉及S型、G型脉;(3)在粘土化带(泥化带)中主要发育C型脉、G型脉及S型细网脉;(4)在围岩中主要发育B型、C型、D型及G型细网脉以及碳酸盐脉、M型脉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中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而黄铁矿很少,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英斑晶及各种脉系中识别出三个大类和十个亚类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最高(达935℃、压力200MPa)的均一温度出现在石英斑晶中,这种由含不透明子矿物、简单多相、含硅酸盐子矿物、赤铁矿多相包裹体类型构成的具45%NaCleq盐度的多相包裹体可能代表本矿床最原始的成矿流体组成;这种成矿流体上升到3km左右、冷却到580℃左右发生沸腾,分离出超高盐度(60%~80%NaCl eq)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并导致大量磁铁矿的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且伴随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金沉淀,形成早期的M、A型脉;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和分离出的流体包裹体的聚集,在500℃~480℃之间、22~40MPa之间、深度约1.5km发生沸腾,大量释放出的硫与金属离子结合,导致了大量铜、金的沉淀,形成如B型脉等一系列脉系及浸染状的铜矿化。在450℃~400℃之间、压力20~32MPa之间、深度1.1km左右又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事件,形成了如C型脉、S型等含铜脉系。在370℃~200℃之间、压力5~30MPa之间,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为主,其盐度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岩浆流体的稀释作用或少量大气降水参与循环所致,形成了D型脉及面状硅化。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是主要由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50℃)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流体形成的,是斑岩矿床系列中正岩浆端元的典型代表。
引用
收藏
页码:935 / 95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西藏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蚀变-矿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矿流体初步研究 [J].
李光明 ;
李金祥 ;
秦克章 ;
张天平 ;
肖波 .
矿床地质, 2006, 25(S1) (S1) :411-414
[2]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J].
佘宏全 ;
李进文 ;
丰成友 ;
马东方 ;
潘桂棠 ;
李光明 .
地质学报, 2006, (09) :1434-1447+1491
[3]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地质通报, 2006, (07) :792-799
[4]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 [J].
李金祥 ;
秦克章 ;
李光明 .
岩石学报, 2006, (03) :678-688
[5]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J].
芮宗瑶 ;
侯增谦 ;
曲晓明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刘玉琳 .
矿床地质, 2003, (03) :217-225
[6]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王淑贤 ;
高永丰 ;
杜安道 ;
黄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609-618
[7]   高盐度、高温和高成矿金属的岩浆成矿流体——以格拉斯伯格Cu-Au矿为例 [J].
卢焕章 .
岩石学报, 2000, (04) :465-472
[8]  
流体包裹体[M]. 科学出版社 , 卢焕章等著, 2004
[9]  
Origin of adakitic intrusives generated during mid-Miocene east–west extension in southern Tibet[J] . Z.-Q Hou,Y.-F Gao,X.-M Qu,Z.-Y Rui,X.-X Mo.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4 (1)
[10]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gold an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J].
Sillitoe, RH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7, 44 (03) :37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