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对夏季风强度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4
作者
许炯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入海水通量; 入海泥沙通量;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黄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8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以夏季风强度指数和年均气温作为反映气候变化的指数,以人类净引水量和流域水土保持面积作为反映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并以黄河流域为例,研究了三角洲造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表明,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在1951~1963年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持续增强的变化趋势;(2)在1963~1965年夏季风强度指数呈突变式减弱;(3)在1966~2000年夏季风强度指数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且呈缓慢减弱的趋势.年降水量变化与夏季风强度指数有同步关系.从1950到1970年的年均温度在波动中略呈降低趋势,然而从1970年开始年均温度在波动中具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会导致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并可能进一步导致三角洲造陆速率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入海泥沙通量在1952~1964年均呈增大的趋势,1964年后则呈减小的趋势,在总体上与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除了气候变化以外,流域水土保持和引水对三角洲造陆也有影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三角洲造陆速率随夏季风强度指数的减弱而减小,随年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梯田林草面积的增加而减小,随年净引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还表明,夏季风强度指数、年均气温、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和人类净引水量对三角洲造陆速率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4.94%,3.80%,53.82%和7.44%.表示气候变化的两个变量的贡献率之和为38.7%,说明气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流域人类活动与降水变化对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影响 [J].
许炯心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 (03) :68-74
[2]   近50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影响 [J].
许炯心 ;
孙季 .
水科学进展, 2003, (06) :690-695
[3]   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J].
许炯心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5) :125-135
[4]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中的陆域水沙临界条件研究 [J].
许炯心 .
地理研究, 2002, (02) :163-170
[5]   黄河口三角洲演变及其反馈影响的研究 [J].
曹文洪 .
泥沙研究, 1997, (04) :3-8
[6]   黄河回拦门沙演变分析 [J].
吉祖稳,胡春宏 .
泥沙研究, 1995, (03) :1-10
[7]   运用遥感卫星照片分析黄河河口近期演变 [J].
吉祖稳,胡春宏,曾庆华,闫颐 .
泥沙研究, 1994, (03) :12-22
[8]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制 [J].
李泽刚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3, (01) :84-91
[9]   黄河口输沙及冲淤变形计算研究 [J].
张世奇 .
水利学报, 1990, (01) :23-33
[10]   黄河河口发展影响预估计算方法 [J].
王恺忱 .
泥沙研究, 1988, (03) :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