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8
作者
李侗曾
钟蕊
于飞
张强
郭彩萍
梁连春
吴昊
李宁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危重症; 危险因素; 治疗; 预后;
D O I
10.15932/j.0253-9713.2010.03.009
中图分类号
R511.7 [流行性感冒];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总结23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98例(41.0%)有明确接触史。26例(10.9%)并存其他内科疾病。潜伏期中位数为2d(1~7d)。临床表现:发热(92.8%),咳嗽(83.1%),咽痛(47.4%),咳痰(47.0%),乏力(30.9%)等。根据病情划分为普通型167例(69.8%),重症型36例(15.1%),危重型36例(15.1%),分组比较发现随着病情加重,患者淋巴细胞比例逐渐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胸部X线检查异常比例增加P<0.05。经治疗后221例(92.5%)好转出院,18例死亡。18例死亡患者均存在ARDS,其中15例合并MODS,12例(66.7%)存在基础疾病。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发现年龄、存在基础疾病、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下降以及开始奥司他韦治疗时间延迟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RDS为甲型H1N1流感最常见死亡原因;年龄增加、存在基础疾病是病情危重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下降以及抗病毒治疗延迟可提示病情重、预后差。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J].
李龙芸 ;
蔡柏蔷 ;
王孟昭 ;
朱元珏 .
中华内科杂志, 2001, (12) :49-53
[2]   CD4 T cell responses to influenza infection [J].
Brown, DM ;
Román, E ;
Swain, SL .
SEMINARS IN IMMUNOLOGY, 2004, 16 (03) :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