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反射面叠加的进一步探讨

被引:8
作者
田文辉
李振春
孙小东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共反射面叠加; 射线理论; 反射点; CRP道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考虑了反射层的局部特征和第一菲涅耳带内的全部反射,更充分挖掘了多次覆盖数据的潜力.但在地下介质复杂并存在倾斜层时存在反射点分散的情况,从而影响了CRS叠加效果.本文从射线理论出发,在考虑反射层局部特征的情况下,推导了水平地表和起伏地表情况下计算真实反射点分散程度的公式,最终将反射点分散程度定量表达出来.通过对反射点分散程度的控制,从CRS道集中抽取出共反射点(CRP)道集,在CRP道集中而不是在CRS道集中实现叠加,其效果应比传统的CRS叠加效果要好.利用水平地表和起伏地表的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推导的公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公式在实际资料处理中的运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932 / 9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输出道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Ⅱ——实践 [J].
杨锴 ;
马在田 ;
罗卫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895-902
[2]   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I——理论 [J].
杨锴 ;
马在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2) :546-553
[3]   浅谈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 [J].
苑益军 ;
周芝旭 ;
牛滨华 ;
王焕弟 ;
刘爱香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02) :168-171+120
[4]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实践 [J].
杨锴 ;
王华忠 ;
马在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2) :327-331+375
[5]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理论——从共反射点到共反射面元 [J].
王华忠 ;
杨锴 ;
马在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1) :137-142
[6]   共反射面道集偏移速度建模附视频 [J].
李振春 ;
姚云霞 ;
马在田 ;
王华忠 .
地震学报, 2003, (04) :406-414+452
[7]   基于参数多级优化的共反射面叠加方法及其应用 [J].
李振春 ;
姚云霞 ;
马在田 ;
王华忠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02) :156-161+220
[8]  
Seismic illumination .2 Hubral,P,Hocht,G,and Jager,R. The Leading Edge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