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湾海域赤潮灾害与成因探讨

被引:7
作者
钱燕 [1 ]
张鹰 [1 ]
刘吉堂 [2 ]
机构
[1] 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2] 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
关键词
赤潮; 成因; 防治; 海州湾;
D O I
10.13984/j.cnki.cn37-1141.2008.03.016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2004~2006年海州湾海域共发生有记录的赤潮7起,涉及海域面积近2000 km2,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州湾赤潮发生的情况和相关资料,阐述了海州湾赤潮的发生及其影响、赤潮主要藻种,从物理、化学、气候、生物等因素上分析和讨论了海州湾赤潮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1)加强赤潮的研究工作;(2)控制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防止海水富营养化;(3)加强赤潮监测。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19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赤潮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J].
李绪兴 .
水产科学, 2006, (01) :45-47
[2]   沿岸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关系 [J].
徐宁 ;
段舜山 ;
李爱芬 ;
刘振乾 .
生态学报, 2005, (07) :1782-1787
[3]   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曾江宁 ;
曾淦宁 ;
黄韦艮 ;
郑平 ;
周青松 ;
陈全震 ;
高爱根 .
东海海洋, 2004, (02) :40-47
[4]   我国海洋赤潮管理与减灾——加强赤潮管理,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J].
易晓蕾 .
海洋通报, 2003, (04) :55-59
[5]   陆源污染物对海州湾环境影响研究 [J].
龚政 ;
邰佳爱 ;
张东生 .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5-8
[6]   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J].
张青田 ;
张兆琪 ;
董双林 .
海洋湖沼通报, 2002, (01) :79-84
[7]  
海洋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 , 沈国英, 2002
[8]  
江苏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M]. 河海大学出版社 , 江苏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队[编], 2001
[9]  
海洋科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冯士〓等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