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反映的天山内部构造变形

被引:12
作者
吴传勇 [1 ,2 ]
吴国栋 [2 ]
沈军 [3 ]
陈建波 [2 ]
阿里木江 [2 ]
常想德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3] 防灾科技学院
关键词
天山; 那拉提断裂; 晚第四纪; 运动特征; 构造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变形特征的研究是认知天山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重要途径。在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探槽开挖及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对那拉提断裂进行了研究。那拉提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活动的大型逆冲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巨大,由多条倾向不同的次级断裂组成,分布在南北宽数公里的范围内,这些滑动面是逆冲走滑断裂在地表分散形成的"正花状"构造。晚第四纪期间,那拉提断裂曾多次发生过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是天山内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断裂断错了那拉提山前晚第四纪以来的各级地貌面,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冲沟水系和地貌面的左旋位移,根据实测陡坎高度和对应地貌面的定年,获得断裂所造成的南北向地壳缩短速率在O.8~1.1mm/a左右,表明天山内部同样存在明显的构造变形。结合目前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资料,对天山山前和天山内部吸收的变形量分配进行了讨论,认为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对变形量的吸收调节作用并不显著高于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的发现,对于理解天山现今变形方式以及应变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8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新疆天山造山带新生代多期次剥露作用过程 [J].
吕红华 ;
王玮 ;
常远 ;
周祖翼 .
第四纪研究, 2013, 33 (04) :812-822
[2]   中国大陆构造变形高精度大密度GPS监测——现今速度场 [J].
李强 ;
游新兆 ;
杨少敏 ;
杜瑞林 ;
乔学军 ;
邹蓉 ;
王琪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5) :629-632
[3]   基于钻孔应力、应变连续实测资料研究新疆相对应力场 [J].
蒋靖祥 ;
尹光华 ;
吴国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01) :154-163
[4]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区河流阶地与古地震事件 [J].
杨晓平 ;
李安 ;
黄伟亮 ;
张玲 .
地震地质, 2011, 33 (04) :739-751
[5]   南天山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 [J].
杨海军 ;
李曰俊 ;
师骏 ;
肖安成 ;
黄少英 ;
吴根耀 ;
王怀盛 ;
王霞 ;
赵岩 ;
刘亚雷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5) :1030-1043
[6]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带的变形特征 [J].
吕红华 ;
李有利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5) :1003-1011
[7]   GPS研究天山现今变形与断层活动 [J].
杨少敏 ;
李杰 ;
王琪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7) :872-880
[8]   天山山前主要推覆构造区的地壳缩短 [J].
杨晓平 ;
邓起东 ;
张培震 ;
徐锡伟 .
地震地质, 2008, (01) :111-131
[9]   中国西南天山西域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地质意义 [J].
陈杰 ;
RVHeermance ;
DWBurbank ;
KMScharer ;
王昌盛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576-587
[10]   那拉提山北缘寒武纪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钱青 ;
徐守礼 ;
何国琦 ;
Reiner KLEMD ;
熊贤明 ;
龙灵利 ;
高俊 .
岩石学报, 2007, (07) :170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