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10年间厦门湾滨海湿地人为干扰影响评价及景观响应

被引:31
作者
陈鹏 [1 ]
傅世锋 [1 ]
文超祥 [2 ]
吴海燕 [1 ]
宋志晓 [1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滨海湿地; 人为干扰度; 半方差函数; 景观响应; 厦门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0.3 [环境影响评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择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的2个关键时段为监测期,利用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建立了3个时间节点的厦门湾湿地与非湿地景观类型数据库.基于景观生态学与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人为干扰度及其动态模型,评价了过去22a间滨海湿地人为干扰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厦门湾滨海湿地退化程度不断加剧.自然湿地的面积从1989年的275.82 km2降至2010年的238.60 km2;非湿地从1989年的590.61 km2上升至2010年的637.09 km2.在城市化不同阶段,滨海湿地经历着从以向人工湿地转化为主,过渡到以向非湿地转化为主的过程.干扰度及其动态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与人为干扰影响的空间响应关系.人为干扰影响正逐渐扩大其规模和强度,并且呈现出由陆地向海洋扩展的趋势.在第一时段,环西海域海岸线成为厦门城市化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滨海湿地资源空间成为城市化扩展、海水养殖业占用的重要目标.在第二时段,人为干扰度变化的高值区已经沿着海岸线向东部转移,形成了新的干扰带;中高值区在整个区域蔓延,滨海湿地资源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干扰度动态变化高值区是滨海湿地退化最显著的区域,也是未来进行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边缘密度、斑块密度与分离度综合起来能较好地反映出景观格局信息与人为干扰之间响应关系.研究区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景观异质性程度升高,景观破碎度增大.非湿地景观类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滨海湿地的优势景观控制力下降.人为干扰已成为厦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王政权编著, 1999
[12]  
Evaluation of geographic, geomorphic and human influences on Great Lakes wetland indicators: A multi-assemblage approach[J] . J.C. Brazner,N.P. Danz,G.J. Niemi,R.R. Regal,A.S. Trebitz,R.W. Howe,J.M. Hanowski,L.B. Johnson,J.J.H. Ciborowski,C.A. Johnston,E.D. Reavie,V.J. Brady,G.V. Sgro.Ecological Indicators . 2006 (3)
[13]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J].
王国杰 ;
廖善刚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4) :4611-4614
[14]   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 [J].
史培军 ;
王静爱 ;
陈婧 ;
叶涛 ;
周洪建 .
地理学报, 2006, (02) :115-126
[15]   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张晓龙 ;
李培英 ;
李萍 ;
徐兴永 .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01) :87-95
[16]   对城市开发与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厦门海湾型城市规划为例 [J].
边经卫 .
城市规划, 2004, (07) :25-29
[17]   干扰与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分析 [J].
江洪 ;
张艳丽 ;
JamesRStrittholt .
生态学报, 2003, (09) :1861-1876
[18]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J].
王思远 ;
刘纪远 ;
张增祥 ;
周全斌 ;
赵晓丽 .
地理学报, 2001, (06) :631-639
[19]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J].
庄大方 ;
刘纪远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2) :10-16